logo

明中叶之前中国火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何会被西方反超?

二战的苏德战场上,两款武器最吓人,一个是号称“希特勒的电锯”的德国MG42通用机枪,另一个号称“斯大林的管风琴”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相对而言,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的那种尖锐的声音,很可能是每一个参加过苏德战争德国士兵的噩梦。

德军最后给苏联打上的标签就是“没挨过苏联的喀秋莎,就说明他不了解苏联。”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苏德之战的战争就是火炮与火炮之间的关系!

与苏德战场形成反差的就是东亚战场,竟然被讽刺为二战时期的一战战场,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火炮太过落后,毕竟二营长他娘的意大利炮这种一战时期的老古董,在二战的中国战场还能够成为攻坚的主力,可想而知中国火炮在二战时期到底有多落后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当然,这种发现充满了戏剧性,原因是唐代时期人们相信可以通过炼丹的方式获得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就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了火药。

尽管在宋朝时期,中国就已经研发出了借助火药进行射击的武器,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中国人却将其用在了烟花爆竹上,用来粉饰太平,宋代灭亡之后,蒙古人利用火药曾经一路打到东欧,吓得欧洲人称其为巫术。

当然,这也代表着火药从东方传入西方,欧洲在13、14世纪发明的各类枪械,都是经过阿拉伯人将火药技术带入欧洲后,又进行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火门枪,这种枪里面放置火药及弹丸,再用引线引爆,这种发射原理基本都来自中国。

火器在欧洲这种战争不断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军队就已经开始使用火枪和火炮。

但是至少在明朝中叶之前,中国的火器水平还是领先世界的。

中国火器的发展被普遍应用在战争中,相关资料显示,元末反元斗争中类似朱元璋一样的反元军队因为装备了大量火器,所以击败了拥有骑兵优势的蒙古人,明朝初期鉴于明朝的周边环境,明朝统治者依然保持了一定数量的火器研发。

尤其是在抗击倭寇上,明朝还向朝鲜人提供火药,组建专业的火器部队。明军在向南扩张中,也将火器扩散到了东南亚等地区。

可以说,明朝中叶之前,中国的火器不止领先世界,还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火器发展圈。

在东方文明的催发下,西方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欧洲战火纷飞,在崇尚武力的风气下,火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来更是崔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火器发展为商品,更加促进了武器的发展。

与欧洲火器一片欣欣向荣不同的是,明朝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两代统治,相对于欧洲来说社会环境更为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对武器的更新换代并不是十分热衷,有研发火器的钱,不如建造一些宫殿和坟墓,这才是中国统治者几千年来最大的爱好。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说,经历元朝打压知识分子后,火器的发展趋于缓慢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而明初建立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导致思想被压制,科学技术发展变得缓慢,火器自然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火器发展又出现了两个方向,一种是火枪,而另一种是火炮,由于中国是陆权国家没有海洋意识,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时重型火炮在陆地太过笨拙,装填慢,射程近而没有被采用,

相对来说,冷兵器的作用比火炮还要大,因此,明朝统治者抛弃了火炮的发展,而是有选择性的发展了火枪。

与中国闭关国,禁锢思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欧洲刚刚经历文艺复兴运动,随后开启了新航路开辟,所谓的开辟无法是到处掠夺,这个时候,巨舰大炮成为西方国家开拓殖民地的标志,为此船和炮一直快速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中国火器水平已经严重落后于西方,尤其是在火炮的发展上。

1522年葡萄牙侵略者的舰队到达东亚,与明军发生了中西方有史以来第一场海战,因为明军是主场作战,虽然武器相对劣势,但是依靠有利条件还是将葡萄牙人击退。

随后,葡萄牙与荷兰人将武器卖到了日本,日本借助先进的火器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竟然打算向中国挑战。

在艰难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晚明中国军队十分艰难的击败了日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然,这场战役能够获胜,也是因为明军已经仿制西方火铳,仿制出鸟铳这种拥有近代步枪特点的武器。

尽管中国在明朝时期火枪水平并未落后西方多少,但是火炮方面还是极为落后的,明朝政府对此应该是有一定认识的,在海禁的政策下,明廷依然大量购买佛郎机铳这种轻型火炮,后来更是购买重达几吨的红夷大炮。

明朝统治者之所以大量购买火炮,就是希望用火炮来改变明朝在对后金战争中不利的局面。

当时葡萄牙为了向明朝出口火炮,甚至专门在澳门建立了铸炮基地,专供明朝火炮制造,在明朝战事吃紧的时候,曾经一次就采购多达80门火炮,这些火炮一部分被放在了北京,更多的部分被运送到了辽东战场,在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就依靠11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击败,创造了明军在后金战场少有的胜利。

宁远大战使得明清两军对火炮都有了极大的兴趣,明廷受此鼓舞,开始大量仿制,在崇祯三年之前,明廷仿制出的红衣大炮数量多达400多门。

在与明军对抗中吃了亏的清军也开始注重火炮的发展,明清两方在明朝末年开启了一场较为有趣的军备竞赛

有关于红衣大炮的仿制一度成为决定明清战争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当时的明朝内部有计划全力发展火炮,并且建立全员火器装备的编制,却因为造价太高而没有实现,这也和明朝体制有关,并非武器不行,也并非人数少,主要还是军队的管理能力不行,吃空饷,腐化严重。

吴桥兵变就是因为部队管理不足,导致部队哗变,孔有德和耿仲明发动叛乱,最终带着红衣大炮和制造火器的大批工匠投奔了后金,其结果就是后金火炮水平反而赶超明军。

在1641年的松锦大战和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中,清朝入关之战中,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火炮始终活跃于东亚战场,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军入主中原后,清朝统治者却更为保守,认为火器是祸害的根源,迷信“骑射根本”,导致火器发展近乎停滞,中西方的火器差距越来越大。

让人无法相信的是,尽管清朝火炮发展水平极为落后,在鸦片战争后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在洋务运动中造枪造炮,即使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清政府无法造出,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口一些。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火炮在近代抵御外敌的过程中并未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清政府一败再败。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清朝时期国家尚能有几门火炮充充门面,到了到了民国时期,军工水平不进反退,到最后不得不全面依赖进口火炮来满足军阀混战中对火炮的需求。

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却以干预中国内战为由,禁止对华出售武器,一直到1929年才完全解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很多军阀也偷偷进口了一些军火,然而对以火炮为主的重武器始终是没有机会大规模进口的。

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但没有能力去制造火炮,想买还买不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1935年时,中国抗战局势日趋紧张,国民政府决定统一整编预备炮兵部队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在统计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全国用于野战的火炮仅有450多门,而能够随时上战场打仗的仅仅200门左右。

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亮剑》中,独立团上万人的队伍攻打一个仅仅一千守军的平安县城,竟然久攻不下,最后团长李云龙下令二营长用意大利炮轰掉了鬼子的炮楼,才彻底攻下了平安县城,假如这场战役中,没有这门火炮,后果不堪设想。

在历史上,日军对我军进行的封大多依靠简单的碉堡来完成的,欺负的就是我军缺乏火炮这一点。

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的统一后,也开始重视对火炮的发展,1932 年6月在兵工署主持召开第一次制式兵器会议上,就有对火炮制式的选定,以及未来火炮的发展方向的讨论。

比较有见识的参会代表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国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避免重型化,而追求轻型化的小口径火炮,这种看法虽然今天看来有点不合时宜,然而很符合当时的国情。

一直以来制约中国重型火炮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首先,西方国家对火炮技术的保护。重炮技术复杂,容易形成贸易壁垒,所以普遍来说重型火炮价格很高,以国民政府当时的财力根本就无法大规模装备;

其次,即使有技术,以民国时期的工业制造水平,也无法仿制。国民政府引进德国1924式毛瑟步枪,一直到1935年才仿制成功,可见军工实力是硬伤,仿制小炮明显符合现实;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发展重型火炮缺乏牵引动力。重型火炮一般都特别重,以国民政府后来引进的15生榴弹炮,重量达到5.5吨,靠人力是无法牵引的。

正因为如此,对火炮发展方向以轻型化为主是比较现实的,中国的德械师其实也是轻装步兵师,在重火力上根本就无法与真正的德械师匹敌。

在火炮轻型化发展的呼声下,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将军也向老蒋建议,步兵装备的确应该轻装化,但是不能忽视重炮的作用,可以考虑建立一支重炮部队,数量可以少,机动性必须强,这样就以用于战场上的炮火支援。

塞克特号称“德国国防军之父”对德国的军事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这种“轻装师加重炮部队”的军事策略也符合德国的军事理念。

蒋介石当时对塞克特十分信赖,为此决定不惜花费重金也要打造中国的重炮部队。

1934年国民政府向德国莱茵公司订购24门150毫米口径野战榴弹炮,但是国民政府当时并没有现金支付,在德国国防部的要求下,德国政府同意担保,希特勒害怕向中国出售重炮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结果没有不同意。

这件事拖拖拉拉,一直到1936年这批火炮才运送到中国,装备成一个摩托化重榴弹炮团。

有鉴于该炮优秀的性能以及当时日本咄咄逼人之势,国民政府当即下令再追加75门榴弹炮的订单,以完成塞克特当初的建议,组建两个重炮旅。

然而第二批订单下完后,莱茵金属公司根本来不及造这批炮,而是将准备交付德国国防军的火炮拿出20门运送中国,就这20门还是经历了艰难险阻才到达中国,此后德国迫于来自日本的压力以及自身对火炮的需求,停止了与中国的军事合作。

国民政府费了很大的劲,排除了思维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各种障碍,最终引进了这44门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重炮部队,来之不易!

两个重炮旅是编不成了,只编造了两个重炮团,分别是炮10团和炮14团。

从德国引进的这批150毫米榴弹炮可是老蒋是下了血本才买了重炮,用起来十分珍惜,不到万不得已基本不投入使用,再加上为其引进的大炮牵引车,使其移动速度特别快,因此在抗战中损失数量并不多。

在淞沪会战中,由于我军空军实力不如日本,没有制空权,往往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当时得到消息日本在跑马厅建立的临时机场防备较差,15生榴弹炮在指定地点可以实施偷袭。

为此,炮10团派遣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在晚间到达袭击地点对该机场进行火炮袭击,在10分钟内,15生榴弹炮射出50发炮弹,不仅将机场炸毁,还将几架飞机一块炸毁,等日本准备反击的时候,15生榴弹炮早就跑路了。

国军创造性发明的重炮游击偷袭战,打完几炮后立即用机械车辆牵引而走,扰的日军也是疲惫不堪。

在抗战期间干脆就将这批火炮分开使用,比如在昆仑关战役的攻坚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防守上,150毫米榴弹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火炮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是不用言说的,15生榴弹炮作为抗战时期引进的重型火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中国火炮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居安也要思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国防的建设。

上一篇:微博电影之夜红毯造型,刘亦菲、魏晨、毛晓彤、范丞丞、王子异 下一篇:用“心智公共资产”为农业品牌命名
最新资讯

Acrel/安科瑞ASCB1LE-63-C32-4P智能漏电断路器

货期:2个工作日

价格¥ 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