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村庄花93万建围栏道路却泥泞不堪,当初是怎么审批通过的

文丨李哲

陕西泾阳县某村花200万修建景观项目,青海共和县某村耗资93万修建铁艺围栏,青海互助县某村的彩门总投入15万……

央媒中国之声近日的报道让人咋舌。这只是报道中提到的冰山一角,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富民增收上,而是建奢华亭廊、修景观墙,脱离实际且劳民伤财。

对此,青海、陕西两省农业农村厅作出回应,称已提出整改措施,权威规范性文件正在酝酿中。

明确整改是好事,但追问和反思也不能少。一个不可避免的追问是,当初项目审批是怎么通过的?是谁拍板的?

以青海共和县某村为例,整个村子只有100多户500多口人,当地却于2019年耗费93万元财政资金,修了9公里的铁艺围栏。与崭新围栏相对应的是,村里部分路段的硬化路拖来拖去,到现在还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这鲜明的对比,让人匪夷所思。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同为乡村的“面子”,当地怎么会认为可有可无的高档围栏,比老百姓每天要走的道路更重要呢?

何况,这个村不仅道路不行,入户路灯没有,村民靠种地谋生,看天吃饭,收入微薄。村干部想要搞种植合作社,苦于没钱。如果把修围栏的钱,用到搞合作社上,村里可能早不是今天这个模样了。

数百万的财政资金,该怎么用,谁说了算?从报道来看,乡镇干部好像有很大的话语权。在记者采访中,多位乡镇干部表示,上级名目繁多的项目资金多为分部门下拨,落在基层时缺乏统筹规划,特别是有些资金发挥的经济效益有限,用在“涂脂抹粉”的景观项目上反而比较明显,更能看到“政绩”。

乡镇干部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固然需要批评。但是,这么一大笔钱,若全由他们支配,不由得让人后背一凉。要知道,就算是再小的政府项目,也得立项规划、层层审批。在审批过程中,上级部门就没有想过,一个不富裕的乡村大修牌楼、修铁艺围栏是不是合理?就没有实地调查一下,看看乡镇干部的宏图大计,是不是反映了村民真实、迫切的需求?

当然,当地也不是完全不管,有乡镇干部提到,后面审计署来审计时候,提出有形象工程的嫌疑,这类工程就叫停了。但这时钱已经花了,景观工程成了个半吊子,村民半点好处也没享受到。其实,乡村这类面子工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比如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一些地区在农村厕所改造中存在“不实用、不能用”及“样子工程”的问题,舆论也多番批评过,地方也叫停过。具体到新闻中的村庄,如果地方能早点吸取前车之鉴,把关的环节再前移些,钱可能就用在刀刃上,外人也不会这么心疼了。

在媒体曝光后,青海、陕西相关部门都表示要整改。有网友担心,整改会不会又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陕西农业农村厅表示,要立足实际、分类整治,不搞简单地“一刀切”,“以拆代治,原则上保持原样,加强维护,确保其持续发挥功能作用”。不管后续实际情况怎样,这个思路应该说是正确的。既然费财费力建了,就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大程度地止损。

但地方可能更需要反思和警惕的是,这些年乡村建设存在一个误区,即把乡村振兴等同于乡村旅游,试图将村庄打造为高标准旅游景区,带动“美丽经济”。

从新闻报道来看,有的村基本的民生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就建高档华丽的牌楼,给村庄的外墙画油画,花巨资建景观带。可发展乡村旅游谈何容易,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就算这些景观工程能顺利完成,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估计也有限。犹记得之前的“古镇热潮”,一些地方在跟风打造了一批大同小异的古镇后,只有少数能维持客流量,大部分经营惨淡。如今的“美丽乡村”,不能再走这样粘贴复制的老路了。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误区,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变为“和美乡村”,虽然只有一字之变,内涵却大有不同。乡村建设不仅要美,还要“和美”,这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务实的要求。

总之,对美丽乡村,绝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美丽可以是具体的,如看得见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村民充实的钱包、满脸的笑意、充满活力的精神劲儿和文明习惯等。和人一样,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看脸啊。

上一篇:被马克龙的话点醒,德国派强硬派来华,为调整对华政策扫清障碍 下一篇:热搜第一!CBA现“离奇”比赛,中国篮协凌晨发声:展开调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