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梅江区:一路前行一路歌诗画梅江启新程

梅江之滨,生机勃勃;状元桥旁,书香浓郁。

李国豪、熊锐、朱云卿、林风眠、黄药眠、叶璧华……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之乡”之誉的梅江区,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一长串璀璨的名字。

梅江之滨,生机勃勃。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触摸着历史的脉搏,梅江儿女锐意进取、砥砺奋进,践行新发展理念,讲好新时代故事。过去十年,全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改革活力不断迸发,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提升……一个城乡协调、生态美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梅江犹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日渐清晰。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梅江区将继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干在实处,以实施“七大工程”为抓手,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奏响高质量发展之歌

走进位于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的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崭新的设备稳定运行,缓缓“吐”出玫瑰金色的铜箔。

今年9月底,该公司年产4万吨高端铜箔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分两期建设,全线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年税收1.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在项目建设现场,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从“365”到“0”,见证了该项目仅用时一年便顺利完成原本需要18个月工期的建设任务,再次刷新梅江区项目建设新速度。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铜箔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主要生产高端铜箔。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建伟介绍,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过去一年来,项目一直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如今顺利投产,将进一步扩大企业产能规模,丰富现有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优质项目是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年来,梅江区把壮大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向上突围的战略支撑,以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为抓手,从“强链”到“强集群”,从优化产业空间到营造包容创新环境,抓好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实现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作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梅江区电子电路制造业已形成铜箔生产—覆铜板生产—PCB生产—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2021年工业总产值更是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全市首个百亿产值园区。

工业园区外,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在源源不断注入。

今年7月中旬,梅江数码港(飞翔云)互联网产业园开园,总投资7亿元,是以大数据产品应用为主导,集软件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大数据产业园。

这是梅江区做强数字经济产业载体的一项创新举措,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处梅州中心区域,梅江区拥有较好的互联网产业基础及产业配套能力优势。近几年,当地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推动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业,引进115科技、阿里云、飞翔云、佳都智慧等一批相关领域优质企业落户。

截至2021年底,梅江区已有互联网相关企业294家,合计纳税金额2793.91万元,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38家,占全市的56.7%。

“该产业园将成为梅州市重要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地,助力当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业内人士指出,该区可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与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已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互动,带动当地制造业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生产机制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谱出锐意改革颂歌

近日,梅江区税务局在梅州市率先实现全部涉税(费)业务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置11个全功能窗口,进驻人员25名,实现办税服务集中化、一体化、智慧化,进一步提升了办税缴费服务水平。

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李女士切身感受到了其中的便利:“以前在政务服务中心缴完社保后,如果要代开发票,又得跑到税务局办税大厅,现在只去一个地方就能办理好所有业务,特别方便!”

梅江区税务局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涉税(费)业务进驻梅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摄

“此前由于办税窗口较少,群众办理部分业务时需要在行政服务中心和税务局之间来回跑,此次增设6个全功能业务窗口并升级原有的5个业务窗口,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满足群众的不同办税需求。”梅江区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负责人陈洁慧说。

另一边,市民张庆祥在西郊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提交了申请营业执照的相关材料,“以前要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申办,现在家门口就近办,节省了不少时间。”

这是梅江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镇(街道)的一个缩影。

梅江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陈璋介绍,该区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要求,推进政务服务向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实施,加强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实现“多点可办、就近能办”,从群众关注的“小切口”着手,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

十年来,改革始终贯穿于梅江区的发展历程中: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跑”,全区“放管服”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多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长。

深化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证照联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出清等机制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税务、科技创新体制、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

梅江区还将持续推进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梅江经验”,增强区域振兴发展的后劲。

唱响幸福生活欢歌

每逢周末,来到西阳镇筀竹村,会发现许多游客或在河畔树下静静看书,或与三两好友饮茶聊天,或在民宿享受惬意时光……这里俨然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世外桃源”。

多年前,筀竹村仍属省定贫困村,村中没有任何产业支撑。“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发展产业,让老百姓通过产业增加收入。”筀竹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龙忆起往事,“当时,村里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在区、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投入1000多万元修缮村道、治理河道、提升村庄环境。”

李小龙说,通过将闲置破落的农家院集约管理,依托山水田园和古村底蕴大力引进文旅产业,集聚书屋、酒馆、咖啡馆、民宿等一批新兴业态,既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颈,盘活了闲置土地和房屋,又扩大了旅游发展规模并提高了层次。

筀竹村的蝶变,在梅江区并不是孤例。

通过实施光伏、特色种养等3145个扶贫项目,创新开展“千干扶千户”行动,在全市率先设立消费扶贫馆等等有力措施,梅江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同时,以城北“十村联动”、西阳“十村联动”等连片示范工程为抓手,梅江区成功打造了“桃源筀竹”“玉水古韵”“烟雨阁公岭”等一批精美农村。

从乡村到城市,群众对于幸福的感受是相同的。

位于西郊街道的勤力苑小区背街小巷经过提升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

“下雨天走在路上也不再担心跨泥潭、踩脏水,早晚出来散步看见路面干净畅通、环境清爽整洁、车辆规范停放,心情都很舒畅。”居住在西郊街道勤力苑小区的范小姐对于家门口的变化十分满意。

去年9月,西郊街道在完成勤力苑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基础上,启动该小区周边背街小巷道路整治提升项目,投入392万元,解决背街小巷路面不平整、停车不规范、卫生死角多、排水不畅等老大难问题,惠及勤力苑小区242户住户和周边居民。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十年来,梅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办好年度民生实事、“微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数说发展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6.8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12.47亿元,年均增长6.4%

●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产值税收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至42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增至12家

●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42万元、年均增长9.4%

●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3%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5.622亿元,新增学位1.5万个

记者观察

以人民为中心 续写发展新篇章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

十年来,梅江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八成以上的财政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社会民生保障,加快推进教育振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实施年度“微民生”实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年来,梅江区城市与乡村发展同质同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在城市功能提质、品位提升、管理提挡的同时,同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42万元,年均增长9.4%。

梅江区清晰地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自身十年来不断取得非凡成果的核心答案。而当一座城市用心为民,这座城也必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

近年来,梅江区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博士4名、博士以下急需紧缺人才28人、高素质人才29人,向社会公开选调公务员98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37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67名、“双百社工”68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65名。

为响应梅州市“青梅计划”,破解人才创新创业、安居乐业两大难题,梅江区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梅江区客天下创业孵化基地和中国·客天下创业岛项目于近日揭牌,可满足创业者对综合配套服务的多种需求。目前,直播电商公司、“住家式”英语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等作为首批创业团队纷纷入驻。

在产业与城市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协同发展时,人才的到来将极大地促进产业兴旺与城市发展。

持续以人民为中心,梅江区锚定目标,踏上征程。随着时间的书页再一次翻开,更加美好的篇章正待书写。

发展亮点

“一城两坊”焕新擦亮文化名片

“一城两坊”,即嘉应古城、攀桂坊和望杏坊,是梅州迄今保存的最典型、最聚集、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20多处、名街古巷30多条,其中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近年来,在梅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梅江区着力推进“一城两坊”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重焕老街光彩,不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招牌。

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后,当地老字号店铺生意红火。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2017年,梅江区启动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项目,对老城区进行修缮和提升,以彰显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同时带动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城区品质和人文气息。

如何让昔日古城重焕生机活力?梅江区一方面通过活化古建筑、对损毁的古建筑进行重建,另一方面引进老字号商铺、传统民俗工艺品等商家入驻,同时开展评选“老街名店”等系列活动,振兴老行当,打造新品牌,促进业态转型。

“渐进式、微更新、重文旅”的思路,盘活了原有资源,除了木屐、竹编灯笼、炭画、手写对联、手工肉丸、客家传统婚庆用品等传统行业外,更吸引了不少为追寻人文气息而来的工作室、私厨甜品屋等。

如今,漫步梅城江北的凌风东、西路,民国骑楼鳞次栉比、窗户雕花精美,门面、商铺招牌风格统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接下来,梅江区继续结合老城改造工作,找准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点、传承与发展的互动点,推动“一城两坊”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同时,充分发挥“一城两坊”的拉动、融合、催化、集成作用,把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放在加快推动老城改造和文旅开发相互融合的大格局中谋划,构建客家文化全景体验地,打造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客家特色创新驱动活力区。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

【通讯员】钟戈 钟伟才 陈绮冰

【作者】 何苑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桑果飘香,梅江区城北镇桑果采摘正当时!另外,还有这些瓜果“诱惑”... 下一篇:梅州梅江区:强产业助升级促融合,破解高质量发展“密码”
最新资讯

GEJIE/格洁 通用条形吸液棉 924240 8条/箱 1箱

货期:4个工作日

价格¥ 507.18

SPC 围油栏 CB612 15cm浮筒 30cm裙边 30m长 1个

货期:14个工作日

价格¥ 146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