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金隅智造工场:腾笼换鸟打造高端产业园区

城市更新为北京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北京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最深入的回答。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四个中心”建设,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同时提出要调整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

此后,北京城市发展深刻转型,疏解非首都功能,放弃“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建筑规模和建设用地由增转降,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

在首都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位于海淀区建材城中路27号的天坛家具厂也开始了传奇华丽的变身。从2016年开始,经历规划、改造、运营至今共历时6年,成就了今天的金隅智造工场。通过对老旧工业厂房装修改造、打造“大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聚集,金隅智造工场实现了传统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空间的腾笼换鸟,更成为首都“高精尖”产业聚集的创新中枢。

从“工厂”到“工场”,从瓦片到芯片,从砖头到创投,这是众多媒体给金隅智造工场的新标签。

如果说空间焕新是对园区的“拆骨重塑”,那么产业服务的迭代则是“灵魂升级”。腾笼换鸟之后的金隅智造工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16个“最佳实践”项目之一,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具有示范领先效应,高度契合全面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城市更新为北京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在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减量双控、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发展时期,新京报记者走进金隅智造工场,探究围绕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其是如何走出一条智能制造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9月1日,金隅智造工场园区内景。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腾笼换鸟聚集智能制造产业

炎热的午后,没有车辆的嘈杂声,偶尔有滑板车呼啸而过,“芯道”上几位年轻人在悠闲地踱步,咖啡厅门前的座位上俩人正在闲聊……9月1日,新京报记者在金隅智造工场内看到这样的场景。

“2020年12月,我一来到园区就决定入驻,当时地面还是泥土,但是一期已经建好,第一印象感觉这里不像是在北京,当时北京很少有这种氛围的环境,大部分办公空间都是高楼,人很密集,上电梯也要排队。但是这里的环境给人感觉很轻松,很安静,适合科研企业。”清锋科技(LuxCreo)创始人兼CEO姚志锋如是说。

清锋科技的办公地点,原是天坛家具厂的实木涂饰车间,门前的牌上记录着这个车间的前世今生。

吸引姚志锋的是这里规划和空间的与众不同,楼层低,空间高。“更多的是考虑员工是否愿意到这里上班。”他说。

清锋科技是一家国内领先的3D打印智造商。新京报记者来到清锋科技时,正值公司开会,整个会议室都是年轻的面孔。会议室和员工区都是高挑空,更像是走进了艺术文化类的公共空间。

由天坛家具厂改造的金隅智造工场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中轴线划分南北两区。在园区东门耸立着一个又高又大的柱子,写着“金隅智造工场”。

一条“芯道”串联起了散落在场地中的不同功能建筑,由白、灰与玻璃外墙组成的外立面相互交错。而“金隅红”植入灰色铺装中,直观地表达出了科技性。在这里,厂房的“工业风”与新兴科技企业相得益彰。其特别之处在于,园区在改造中没有改变厂房原有的建筑尺寸,在不增加园区总体面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园区内85%以上的高举架空间;而且,结合园区无地下空间的建筑结构优势,为具备小试中试、检验检测以及小规模转产产业环节需求的“硬科技”企业提供产业发展空间,更成为金隅智造工场培育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基础。

自金隅智造工场在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之后,吸引了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加速集聚,旷视科技、清锋科技等一批硬科技企业不断落地开花。

截至目前,以“大信息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金隅智造工场已实现包括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内的200多家科技企业、5000多位科技人才的聚集,并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3家科创板申请上市企业、6家智能制造行业独角兽、9个北京市重点项目,园区知识产权产出超过5000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能制造产业聚集的高端产业园区。

入驻金隅智造工场的企业生产的3D打印产品。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从“工厂”到“工场”蜕变

从2017年6月一期开工建设到2019年园区全部投入使用,金隅集团自筹改造资金,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金隅智造工场就完成了“蜕变”,从“工厂”变成“工场”。

“2016年以前,这里还是金隅集团旗下天坛家具厂的生产基地,包括板木车间、实木车间、钢制车间、油漆车间等。有很多蓝顶白墙的生产厂房,因为生产需要安装大型机器设备,所以高大是这些厂房的重要特征。”北京金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李海涛仍然清楚地记得改造前的样子。

“厂区里堆积着大量的木料、工人师傅在操作着轰鸣作响的生产设备、运送材料和运输成品入库的车辆川流不息……这里是一个典型的生产型企业。”李海涛说。

李海涛此前是天坛家具厂的老员工。在负责园区运营的北京金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6年2月份成立后,李海涛加入到金隅文化科技公司工作。他用“幸运”来形容这样的工作变化。

2016年,天坛家具厂向河北大厂迁移,当时疏解了2000多人后,这里只剩下空空的厂房。李海涛说,最初他对于改造的理解没有这么深刻,以为只是一种生产业态的改变,而今园区发展是超乎想象的。

“改造落成之后,当年疏解到大厂的天坛家具厂员工,有人再回来时看到这样的变化,感到的是惊讶。”李海涛说。

追溯到2016年,天坛家具厂的改造是基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当时,金隅集团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关停、注销、退出、疏解了一批高耗能企业。

2016年上半年,因为金隅集团将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区主动转移至金隅位于河北大厂的工业园区,由此减少废水排放量2.6万吨/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240吨/年,降低能源消耗量1214吨/年。

而后的2016年9月,金隅集团与海淀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确定了将天坛家具公司西三旗厂区改造成为创新型科技园区,并拟定了“金隅智造工场”的项目案名。

2017年3月,金隅智造工场很快被纳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由此,开始了新生。

单位产值提升近10倍

“一期2018年7月投入使用,二期于2019年10月份竣工交付。目前来看,金隅智造工场的运营达成了初步的预期。”北京金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肖博表示。

据肖博介绍,项目规划设计细致谨慎,在细微末节上花费了很多心血。比如,为了保留工业风格,定制了更大、更高的电梯,又为了保证设计落地后的效果,公共区域的卫生间和楼道宽度,在施工前制作了一个小样模型反复体验调整。

事实上,腾退之后的空间如何利用更为关键。金隅智造工场在产业升级定位上与首都功能及相关产业相衔接,尤其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抓紧产业和业态提升。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重点项目,以及区企合作的产业园区项目,为了使产业更加聚集,金隅智造工场与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建立产业联审机制,严格控制入园企业产业门槛。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负责科技企业推荐、提供政务服务和产业指导、给予政策支持,金隅方面则负责科技企业挖掘、吸引入驻、企业风险评估等工作。

因为有企业入园产业审核的这道门槛,见到客户,肖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做什么的?一年产值有多少?”

从2018年正式招商开始,肖博感慨最难的就是坚持做智能制造硬科技。她说,“要抵御市场上高租金、去化率的诱惑,2018年和2019年的市场行情很好,如果不做产业管控,园区很快就可以租满。不过,现在对项目这么有底气,也是因为当年的坚持,忍痛放弃了一些客户。”

金隅智造工场不仅在招商的初期就考虑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打造,还积极争取政府资源,为园区高精尖产业的高度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金隅智造工场运营以来,2021年,金隅智造工场园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相较原传统家具制造业,单位产值提升了近10倍。而未来2-3年园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亿元,成为以“大信息及智能制造”为产业核心的创新中枢。

升级产业服务“留住人”

如果说空间焕新是对园区的重塑,那么产业服务则是“灵魂升级”。

入驻两年后再次对金隅智造工场进行评价时,姚志锋表示:“首先是服务和管理非常好。”

据悉,在项目规划初期,金隅智造工场就考虑生态问题,将“海绵城市”“雨水花园”“下凹绿地”“光伏发电”“智慧园区”等节能方式有机融入园区,建设更为人文和舒适的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

金隅智造工场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后期的运营上。围绕“政产学研用金服”,他们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引入海淀区综合政务服务金隅智造工场站,将客户服务、产业服务、政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及非公党建等有机整合。

金隅智造工场还规划建设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相关企业产业集聚、科技成果展示体验、配套商务服务等四大功能板块,构建“I立方”智慧化运营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在金隅智造工场,除了员工食堂,还有便利店、各式餐饮、咖啡、健身……规划建设的2万平方米商业配套,主要为科创人群商务办公及周边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同时,园区配套有高端人才公寓,来实现“职住平衡”。

实践证明,金隅智造工场作为金隅集团在西三旗地区落地的第一个存量工业厂房升级改造项目,成为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存量空间改造的示范项目,为整体区域的改造升级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金隅智造工场打造特色产业布局和高度聚集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解决了创新创业和产业聚集的核心问题,保留海淀区的创业火种,使功能载体和规划形成了一个整体。

目前,金隅智造工场逐渐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和增长极,充分展现智能制造产业新中枢的“创新力”和“硬实力”。

金隅智造工场内的服务中心。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城市更新中的产业升级仍在持续

“城市更新中的产业升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肖博说,未来项目将继续加强硬科技企业的入驻比例,持续把高挑空、高承重的产业空间利用好,吸引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并且更好地扶持硬科技,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据悉,金隅集团作为主要出资人,联合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拉动社会投资,设立2亿元科创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孵化金隅智造工场等园区内具备高成长性、高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促进原有产业转型升级与培养孵化科技产业紧密结合。

此外,园区将不断整合资源、开拓创新,聚焦产业资源导入与园区综合服务这两项核心能力,持续赋能企业发展,促进更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金隅智造工场并非仅是旧貌换新颜,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北京以存量空间为对象的城市更新既是客观趋势,也成为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面向城市再生、复兴及高质量可持续的未来,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路径去推动实现城市更新行动。

昔日的家具生产车间在经历了拆除、加固、焕新的过程之后重生,释放了城市功能空间和产业承载空间,并构建起“物理空间租赁+产业投资(孵化)+创新产业服务”的园区运营服务模式,为北京市老旧工业厂房装修改造、城市产业更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这是金隅集团全面落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深入实施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有力实践。

2020年8月10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金隅智造工场调研,称赞金隅智造工场是老旧厂房腾笼换鸟的标杆;2021年6月1日,北京市长陈吉宁到金隅智造工场调研,对园区升级转型效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很有特色”。

金隅智造工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空间“腾笼换鸟”,正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高度契合全面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未来,北京作为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北京城市更新成绩】

40余项

北京持续完善政策机制,制定专项规划,先后出台40余项配套措施。

14项

北京深入破解历史街区更新难题,推动共生院模式,探索退租换租新思路,先后启动菜西地区、砖塔地区、钟鼓楼周边等14项改造项目,推动申请式退租签约4061户,修缮5100户。

924个

2021年以来,北京已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小区有924个,正在全面推进。

40个

北京引入社会资本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达40个,形成了劲松模式、首开经验等成功案例。

9月14日新京报A06-A07版“领航中国”专题。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陈东 杨娟娟 校对 杨许丽

上一篇:一天一道家常菜-红烧肉(3) 下一篇:素颜无人识,带妆变天后,郑秀文的吃播说明了女明星化妆的重要性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