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脍炙人口的陈桥兵变,在运筹帷幄之后,如何悄无声息取得成功?

谈起中国的悠久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历朝历代的更迭衰亡,每一代王朝的创建似乎都要经历血的洗劫,如兄弟残杀,弑父杀兄,勾心斗角,炮火连烟,浮尸遍野,起兵谋反等等各种各样的不择手段,来达到登上王位这样的最终目标。其实施行以上不管任何一种办法,最终受伤害的都是老百姓,哪怕这个帝王是一位仁心的天子,都无法避免,更何况流年不利遇上如纣王类的暴君呢?那必然会生死难逃。然而在五代十国的后周末期却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兵变,这场由赵匡胤带头起兵谋反篡位的事件,竟然不费吹灰之力,没费一兵一卒就悄无声息轻而易举拿下了,此次的改朝换代史称历史上一次最成功的兵变,也是史上仅有的一次不流血顺利上位的奇迹,这场兵变就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一、 兵变事件背景

后周末期,周世宗柴荣因病早年英逝,立年幼的儿子柴宗训为皇帝,而柴荣把皇位之所以传给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纯粹是无奈之举,自古以来年纪较小的皇帝都很难坐稳江山之位,即使有忠臣良将辅佐也未必长久,更何况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之秋,其实英明一世的柴荣又何尝不知年幼的儿子是无法掌控整个王朝大局呢?所以在他离世之前他也尽量为幼子铺好接下来的路,对有可能威胁政权的朝臣做了防范,笼络了朝堂上的地方实力派,以防不测可以救援。还有重点预防武将谋反将军队一分为三,这样彼此互相牵制对方。柴荣千防万想,却唯独遗漏了自己身边的臣子,可见周世宗对赵匡胤太过信任,最终赵匡胤篡了位。年幼的柴宗训当然也没法与掌握兵权的赵匡胤抵抗,且当时主政的太后也是完全没有政治经验,毕竟是一介女流之辈,再者辅佐皇帝的宰相也只是泛泛之辈。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还会有别人。

二、兵变事件经过

公元960年,赵匡胤还是和往常一样统领军队正常出兵去打仗,丝毫看不出一点谋反迹象,没走多久朝中上下,大街小巷传出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当然很多人根本不会相信,但是无风不起浪,即使是谣言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被大家所认可了,朝中百官各个心知肚明事情原委,在那个乱世,有兵才是王道,更何况赵匡胤行军打仗在行,政治谋略也足够,赵匡胤不在朝堂,但却对朝中发生的了如指掌,这也充分看出了赵匡胤的野心勃勃,他像在下一盘棋,步步为营,同样的计策用了两次,第一次殿前都点检,成功接任了兵权,第二次故伎重施,引起了朝堂的紧张慌乱,拾起了百姓的拥戴和间接接受,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赵匡胤利用了每个人的弱点打了一场心理战,在当时像他这样的头脑人物简直是凤毛麟角。

赵匡胤驻扎陈桥驿周边,很快谣言的散布遍布整个军中,其中有赵匡胤的亲信肆意挑拨军中将士,说到“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当然这些都是引子,为了加快上位的步伐,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接下来就是主角登场,赵匡胤的弟弟带着亲信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身上,大家皆跪拜行礼欲拥立他为皇帝,这时的赵匡胤满脸伪装成显示被迫的表情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其实这个时候的赵匡胤也只是逢场作戏罢了,他是背后的策划者,当然这一切也都在他的计划中。他没有像历史上所有谋反者那样,用武力快速取得胜利,他仅仅用智慧就将所有人折服,不得不说他这个人在当时社会,已经称得上是思想的前卫者了。赵匡胤上位后,下令禁止对前皇帝的太后和小皇帝惊犯,不得对后周官员欺辱,更不能抢掠朝堂府库,服从者赏,违令者杀,从以上的种种也可以看出赵匡胤赏罚分明,宽仁大义,心系天下百姓,他当皇帝当仁不让。

三、 兵变事件结果

最终陈桥兵变以不流血的奇迹轻而易举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将柴宗训降为郑王,后封了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创建了赵宋王朝。反之,即使赵匡胤不发动此次战争,周恭帝也未必可以将后周的王朝发扬光大,治理的井井有条,所以,赵匡胤的兵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各种形势上看出,赵匡胤不管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谋略方面,都比周恭帝更适合胜任,这也是大势所趋,再者赵匡胤的上任,成功地赢得了上至朝中百官,下到民间百姓的好感和信任,这也再次说明了此次兵变的成功,并未动摇国本,反而鼓舞了朝廷上下的壮志信心。

四、兵变事件影响

在宋朝将后周取而代之后,城中并未发生往常如五代十国出现的烧杀掠夺的混乱场面,因此能得到后周朝廷官员的拥戴和支持,其主要的核心是赵匡胤将军队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使得城中依然如以往安详热闹,单从这一点,赵匡胤就深得民心,当然宋太祖的上位,朝中却是有人反抗,但都是鸡蛋碰石头,不知轻重,最后部分势力也知无力在与朝廷分庭抗礼,只得臣服。清除这些威胁宋朝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北宋后期统治安定了局面。

在此次兵变中,赵匡胤从最开始的小小野心一步一个脚印,处心积虑计划,到利用谣言蛊惑人心,无形中已经将种子埋在百姓,官员,将士心中,再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机成熟,举事行动,最后成功取得,陈桥兵变其实正中赵匡胤的下怀,顺利登上皇位不仅实现雄心壮志,更是推翻了年幼天子弱不禁风的的后周政权,同时完成了他企图多年建立大宋王朝的理想抱负。然而赵匡胤作为一军统领,对前朝官员和百姓的仁爱,也足以说明此人是明君之主。此后,在中国的历史上便留下了他的痕迹,也为后人创造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五、兵变事件历史争议

根据历史文书的记载,赵匡胤在发动陈桥事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在近代的许多文书和野史记录,部分史学家认为赵匡胤组织这场兵变其实早就在他运筹帷幄之中,而且赵匡胤的母亲曾言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从这句话可以说明赵匡胤确实心中有远大志向,还有赵匡胤继位后,辽兵也“自行遁去”,还有谣传“点检做天子”,再有就是黄袍的提前准备、禅位等事宜,这一切的种种太过顺其自然,反而让人不免心怀质疑,接着赵匡胤上位后,重赏陈桥兵变的将领。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上看,陈桥兵变其实就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军事运动。

六、总评

就此次陈桥兵变事件,一般人肯定以为这是危及百姓,动摇国本之大事,但是赵匡胤却悄无声息的将此场兵变策划的天衣无缝,创造了“一个不流血的大王朝的奇迹”,再者有严肃的军中纪律,避免了喋血宫门,浮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祸连结,几乎达到了“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胜利,也许有人以为这是因为赵匡胤兵权与实力震慑的最终结果,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当然在兵权、实力等这些确实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样的周恭帝也都占有未必会做到像赵匡胤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取得成功,所以不管使用何种方式胜利,完全是取决于策划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拙见。

而历朝历代拥有兵权和实力的也不在少数,但他们却走了大众路线,使用了武力的果断方式,当然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思想的落后,赵匡胤思想的前卫,就单从这一点,无人能及,也恰恰说明了赵匡胤可以走得更远。赵匡胤将大事化于无形,将兵变过程演绎的翻云覆雨,这也更加体现了他的政治手段。其中最为明显且直观的就属,在兵变之际,赵匡胤曾再三叮嘱军中将士,严格遵守军队纪律,切勿惊扰城中百姓,欺辱前朝官员,违令者杀无赦,正是这条铁的纪律,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百姓不摇,官员信服,由此赢得了民心,当时文书记载的景象“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十国期间的兵变,叛乱相比,赵匡胤的“严赦军士”,无疑是一个明君最高明的一种政治见识。

上一篇:老祖宗常说“男人无毛贵如金”,说的是哪个部位无毛?有何依据? 下一篇:湖人队季后赛名额的最大对手,福克斯与萨博尼斯,国王新双核上线??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