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访《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作者邢予青

202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4.8%。出口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逆势增长,弥足珍贵,中国外贸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

中国为什么只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出口为什么在全球地缘冲突和新冠疫情冲击下依旧强劲增长?在知名学者,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看来,全球价值链可说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密钥。

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新书面市。本书作者邢予青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有着三十多年的国际知名机构的学习、工作和研究经验,对全球经济、国际贸易有着深入的观察和跟踪,对中国经济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都有精到的分析和倾心的见解。

《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

按照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产品,为何中国却向发达国家出口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中国没有一个国际知名运动鞋品牌,为什么却是世界第一大运动鞋出口国?为什么生产力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可以将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等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同,本书第一次以全球价值链为框架,从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出发,揭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品牌和市场营销网络对中国出口奇迹形成的决定性作用,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如何推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机制。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不同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奥林模型,或者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的基于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分析方法,为围绕这一奇迹的诸多谜团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对于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提供了研究特朗普关税对中国出口影响的新视角。

本书的另一大与时俱进的特色,是从高科技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的具体价值链分析入手,揭示了中国出口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主要从事的任务,以及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机制。基于大量案例和实证结果的分析表明,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制造/组装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此外,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实施的促进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政策,为中国企业成功参与全球价值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环境,不仅鼓励跨国公司将中国企业纳入其价值链,而且为中国企业作为指定供应商或装配商参与全球价值链打开了机会之窗。加工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加入世贸组织,是促使中国转变为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心的三个最重要的政策举措。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也受益于中国政府提高物流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积极发展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的政策。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加工贸易制度和加入WTO,是支撑中国转变为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心的决定性政策因素。

在邢予青看来,过去几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主要中心。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国的贸易格局及其出口奇迹的根源,会显示得更加明显和清晰。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代表的东亚奇迹相比,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范围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构成了过去40年中国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

但是,中美贸易摩擦、当前地缘政治博弈,以及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泛滥,正在威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的稳定运作。书中最后,作者剖析了中国面临未来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应对之策,并擘画了中国企业的未来成长之路。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向晨针对该书的面世表示:“邢予青博士认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这个结论与现实非常一致,也为其他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思路。他的分析也促进了对跨境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角色的理解。”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郑永年也认为:今天,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回答经济“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经济是在开放和外循环中成长起来的,也必须通过继续的开放和外循环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22年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建店90周年。在书店近百年的出版历史上,从当年王亚南、郭大力译介的《资本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许涤新的《现代中国经济教程》,再到厉以宁、吴敬琏、梁小民、樊纲、张维迎、郭树清等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的专著,三联财经板块的图书从1930年代绵延至今,经久不绝。《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一书可说是新时代守正出新的一个重点出版物,也是一本普及版的接地气的大众学术读物。日前,身在日本的邢予青,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邮件专访。

邢予青在中国第一届出口博览会上做讲演,2021年,上海

“中国依然是出口衬衫最多的国家”

澎湃新闻:谈到中国出口,似乎不久前还有一个说法,“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你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历史语境?

邢予青:我也听说过这种说法。从字面上解读,这句话是对中美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一种形象描述,那就是中国向美国出口低增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然后换取高增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衬衫换飞机”反映的是1990年代中国的主要贸易形式,当时中国的出口主要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例如服装曾占中国出口的16%。

澎湃新闻:近几年来,上句中的“8亿件”衬衫的生产基地或许已经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越南或者印尼,而中国也逐渐有能力生产自己的大飞机。你又怎么看这句话的现实流变?

邢予青:低增加值产品的生产和组装从中国转移到越南,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家的现象一直存在,因为这些国家的工资比中国低,更适合生产衬衫,鞋,玩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中国的企业深入地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尽管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各类制造产品的价值链中心。尽管服装出口占中国出口总体比例有了大幅下降,例如2018年服装占全部出口的6.3%,但是总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2018中国出口的服装占世界服装总出口的32%。劳动密集型产品供应链“脱中国化”的过程,还没有改变中国依然是出口衬衫最多的国家这一事实。

中国已经可以制造大飞机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有望打破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公司在全球大飞机市场的双头垄断。但是,快速扩张的中国航空业,依然需要从这两家公司进口飞机的。其实,美国航空公司也大量使用空中客车;欧洲航空公司也拥有许多波音飞机。我认为,中国航空公司未来还是会继续购买外国飞机的。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衬衫”之类的产品比例已经大幅下降,已经不是中国目前出口的主要产品。目前中国出口产品中包含了许多高增加值产品,例如汽车、电脑、手机、无人驾驶飞机等等。高科技产品已经占到中国出口的30%左右。

参观中国台湾地区汽车零部件厂商

澎湃新闻:《中国出口之谜》观察分析中国出口的理论框架,“走出”了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汇率制度以及贸易自由化框架。书中还指出21世纪的国际贸易,已经从商品贸易发展为任务贸易,由此你提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国贸易格局及其出口奇迹的根源,就会显示得更加明晰。这段表述中,认识和表示中国出口的体系有“新”也有“旧”,我想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邢予青: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代表的东亚经济奇迹不同,以出口为主要发动机的中国经济奇迹,是通过中国企业积极加入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全球价值链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催生了中国出口奇迹,这就是“新”的地方。许多经济学家都在探讨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我认为全面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就是“中国模式”的特征,这一模式不以中国特色为基础,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日本和韩国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是以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是依托外国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的。透过“Made/Assembled in China”风靡世界的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的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是中国制造/组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中国贸易“新”的地方,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描述的“布匹换葡萄酒”的贸易,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我在书中强调的一个主要论点。

比较优势理论,或者人民币被低估的论点,本质上是低成本或者廉价这种“旧”因素的决定论。“旧”因素在促进中国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是有促进作用的。例如,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是主导企业把价值链延伸到海外的一种方式,人民币贬值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的财富效应,自然刺激了他们在中国投资的欲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增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从事低技术、低增加值任务的竞争力和规模效应。

澎湃新闻:全书第二章谈1980-2018(或至今)中国的出口情况,能否以十年划线,谈谈每十年间的演进与变化?特别的,你如何看待当年的中国“入世”前后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

邢予青:1990年之前,农产品和资源产品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大约为26.8%,服装和纺织品的比例约为27.2%。劳动密集产品和资源产品占中国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2000年,农产品和资源产品的比重下降到12%,制造品比重大幅上升。在中国加入WTO后,以电子通信产品为代表的制造品比重大幅上升,以服装和纺织品为代表的低增加值产品的比例不断下降。2007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量达到3426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日本和美国,也超过了欧盟27国之和。2017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达到6542亿美元,约为全部出口的30%。

我在书里谈到,中国企业得以大规模的融入全球价值链,得益于中国政府打造的支持性政策环境。加入WTO就是这种支持性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WTO成员的身份,保证了中国制造/组装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不会受到额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排斥。如果不加入WTO,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就不会出现。也不存在许多制造品,例如原料药,医用保护用品,电脑,手机,纺织品,服装等供应链集中在中国的现象。

《中国出口之谜》书中配图: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全球化还会继续”

澎湃新闻:2018年对于中国出口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并延续至今。你在导言中提出以目前的贸易统计来考察中美贸易平衡,不仅夸大了中国的出口量,也低估了美国的实际出口,导致中美双边的贸易现实图景被大大的扭曲。我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开解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棋局有积极意义。

邢予青: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之一,是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不平衡。根据美国的统计,2018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大约为4200亿美元,是美国当年全部商品贸易赤字的一半。但是,这一数据是基于过时的贸易统计得出的结果。美国政府对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满,源于对贸易逆差的传统认知,就是贸易逆差代表着美国的收入流入了中国。可如今全球价值链已经主导了国际贸易的方式,贸易流和收入流是不匹配的,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贸易统计显示的美国贸易逆差,并不代表有相应的收入从美国流入中国。

例如,根据我的研究,中国每出口一部iPhone X到美国,给美国带来了332.75美元的逆差,但实际上只有104美元流入了中国。因为苹果公司是直接把零部件费用支付给它的供应商的。美国消费者为iPhone X包含的非中国企业制造的零部件支付的费用,根本没有进入中国。另一方面,苹果、耐克、AMD高通这些公司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巨额的收入,因为它们的产品都不是从美国进入中国市场的,这些公司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上百亿美元的收入,都没有被算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如果我有机会和美国方面讨论中美贸易争端的话,我会对他们提出下列建议:(1)在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后,中国已经4次降低关税了,美国应该认识到中国政府开放市场所做的努力;(2)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为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超过所有国家的优惠条件,并且强调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拜登政府不应该因为国内政治分歧,而忽视它对美国的好处和稳定双边经济关系的作用;(3)目前的贸易统计不仅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低估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Made in USA已经不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唯一方式了,Made in China, Made in World,都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方式,中美学者有必要一起研究如何计算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双边贸易平衡;(3)如果保护美国工人的就业是重要的,拜登政府应该和美国的跨国公司谈谈,说服这些企业以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为中心,在美国投资开工厂。

澎湃新闻:在书中看到你以iPhone机背的那行说明“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为例,我觉得这行说明就是当下商品贸易转为任务贸易的一个注脚。你这本书的立论抓手也是中国何以成为世界第一高科技产品出口国,那么结合当下情形,你认为中国要想保住世界第一高科技产品出口国的地位,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邢予青:我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证明这个“世界第一高科技出口大国”的头衔,是过时的贸易统计带来的假象,并不反映中国真正的科技实力和水平。美国在2017年高科出口只有157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2018年美国在高科技产品贸易上,对中国有1300亿美元的赤字。但是,美国可以在技术上卡中国的脖子。

我在书中提出了沿价值链线性和非线性技术进步的两种路径。中国企业包括华为,利用外国技术平台和模块,实现了非线性技术进步,并成为了价值链的主导企业。例如,联想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小米也成为了世界五大手机品牌之一。这都是借助外国现有技术的非线性进步的结果。中国企业要分析了自己在本行业全球价值链的角色,承担的任务。在本行业的更高级的技术进行投入并获得突破,沿着价值链实现技术上的线性升级,是未来应该做的事。

澎湃新闻:十几年前,赫尔曼·西蒙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他指出德国有60%-70%的出口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同为观照,你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日本也有很多在行业领域领先的中小企业,所谓“百年老店”。我很想知道,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开掘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中国中小企业是否也能构筑自己的“隐形冠军”矩阵,你有何建言?

邢予青: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成为了世界出口第一大国,当年向世界出口了1.56万亿美元的产品;去年中国出口达到3.5万亿美元,比美国多1万亿美元。在这种状况下,找出口增长点太难了,这是大数定律决定的。我们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经常对外国投资者说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增长潜力也非常可观,不是已经成熟了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可以相比的。我觉得未来中国的发展思路需要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从国内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找机会,而不是在海外市场寻找更多机会。与外国企业相比,本土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发展,应该有更多的优势吧?

隐形冠军的产生与专业化有关。观察国内企业,我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是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产业金融化的思维,找风口的欲望,唯独缺的就是“专”和持之以恒。如果中国的企业家有成为“寿司之神”的想法,愿意自己和后代都从事同样的工作,持之以恒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就可以有百年老店,可以成为隐形冠军。

我从2009年开始研究全球价值链至今,已经有13年了。为了搞清楚全球价值链的构造,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对增加值的贡献,沿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我拆解过4部手机iPhone 3G、iPhone X、Xiaomi MX2和OPPO Rs11。这就是“专”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才有了《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这本书。

为了搞清楚全球价值链的构造、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邢予青拆解过的OPPO手机

澎湃新闻:全球价值链的依托自然是经济全球化,但近些年全球化在“开倒车”,你对它的前景有何预判?

邢予青:过去几十年的超级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发达国家中产阶层收入停滞等问题。反全球化的势力越来越强。特朗普被选为美国总统,英国的脱欧,美国退出TPP,中美贸易摩擦,印度违反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对信息技术产品征收20%的关税等等,都是逆全球化的现象。

过去经济利益是推进全球化的唯一动因。今后全球化还会继续,但是,非经济因素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影响全球化的进程与方向。加强供应链韧性,保证核心产业供应链安全,以及供应链分散化,供应链区域化等策略,都会影响未来的全球化。

上一篇:个人“小金库”没了?北京市医保个人账户9月1日起将定向使用大病保障起付线降低9000元 下一篇:合砍103分!老鹰三少首秀惊艳!掘金小将险破纪录,湖人押宝塔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