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最牛钳工,拧60万颗螺丝零失误,一个扳手成就港珠澳深海隧道

中国最牛钳工,拧60万颗螺丝零失误,一个扳手成就港珠澳深海隧道

2021年7月1日,在建党100周年的盛典现场,有一位“全国劳模”凌晨三点钟就起床,等待观礼时刻的到来。

在观看到现场演出第四篇章中,作为国家重点工程、被称为世纪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出现时,他激动到热泪盈眶。

他曾经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时,参与完成5.6公里海底隧道工程,他靠着一把板手和两个绝活,在深海40米处一颗一颗拧紧60万螺丝,实现港澳珠大桥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迹。

海底隧道在建设时密不透风,温度高达40度,常常下到隧道口不到10分钟就会湿透衣服,闷热的环境让人透不过气,而他每天要在这里平均工作10个小时,却从未有过抱怨。

他说:我们做的可是国家工程,这点辛苦不算啥!

他就是纯朴、实在,靠着自己的努力从农民工转身为中国工匠,荣获国家“最美职工”称号、我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

管延安1977年出生在山东潍坊的一个小山村,家中仅靠种地维持生活,家庭条件贫寒。

他读完初中后,就去青岛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在村里叔叔的介绍下,在工厂做学徒,学习钳工。

因为学历不高,也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管延安在做学徒时总是要比别人多下些功夫,师傅要求练1个小时,他会给自己加码,将每道工序练到烂熟于心。

技术工种是劳心劳力的工作,管延安对这个行当却特别喜欢,从陌生到精通,他用扳手一下一下练出自己“独门绝技”,无论是从速度还是质量上,他在公司都是拔尖的。

他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做工之余,别人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去逛街、打牌,管延安却将时间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

只有几平米的宿舍中一多半地方被书桌占用,书桌上是管延安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他喜欢钻研各种书籍,经常在书中找到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管延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很快成长为让人敬佩的专业钳工,凭借过硬的技术,他曾先后参与中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和大型企业青岛北海船厂的建设。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钳工技术,为日后他成为世界顶尖钳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管延安所在的青岛航修厂接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前来招工的通知,虽然没有接触过海底作业,但他深知这次项目的意义重大,不假思索地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和优秀的工友们一起被选中参加到这项“世纪工程”中。

管延安所负责的项目,是要在40米深的海底建造一条5.6公里长的隧道,建设技术无论是他还是国家都从未接触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为此在全球范围内找寻参考项目,在向有过相关经验的韩国求助时,他们却连建造的设备都不让观看,更别说为我们提供核心建造技术了。

国外找不到参考,那我们就自己干、自己摸索!

管延安和工友们翻资料、搞实操,将设备一遍遍反复拆解、安装, 2013年4月,经过无数次的规划、测量、操作,历经 四天四夜的鏖战,终于迎来 第一节海底隧道沉管顺利安装的消息。

这次安装的胜利,是管延安人生的一次飞跃,更是中国制造工程的一次飞跃。

隧道建设中,最难的是确保隧道不漏水,这可是保证工程质量、工友生命安全的终极目标。

目标最重要的要求,是接缝处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这用肉眼几乎是看不出来的。

管延安为了这个目标,在陆地上将安装阀门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拆卸、安装、用手感来避免这个极微小的误差,这也是为啥他在干活时从来不戴手套的原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能成为管延安的一个绝活,到现在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他都可以凭手感实现不超过1毫米的误差。

在施工过程中,经管延安的手拧过的60多万颗沉管螺丝,到如今没有一颗松动,海底隧道没有一处漏水。

从18岁跟着师傅学徒,到如今连师傅都要说一句自叹不如,管延安对钳工工艺的精通是和他永远“把每一次当成第一次”的信念是分不开的。

他身上这股专注劲,利益于师傅和他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在管延安最开始跟着师傅学徒时,车间师傅叮嘱每次维修后,一定要多检查几遍,由于年轻气盛,在一次修好大型发电机后,师傅让他多检查几遍,他却觉得已经检查过了,结果导致发电机在使用过程中被烧坏。

让管延安没想到的是,师傅竟然没有指责他,只是再次跟他说起要多检查几次的习惯。

从此后,管延安对所有做过的活计,无论大小都要至少检查三遍,而且还坚持每天写工作心得,光维修日志他就写了厚厚的七、八本,为日后带好徒弟提供第一手材料。

直到现在,在工作中,管延安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再检查一遍”,对于他自己,每个零部件的安装他至少要再检查三遍。正是他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才有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挥舞扳手创造零误差的奇迹。

管延安也凭借过人的钳工技术和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被媒体称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还入选中央电视台第一批宣传的八名“大国工匠”名单。

随着管延安知名度的提高,经常会有媒体来对他进行采访和报道。

人人求之不得的宣传机会,在这位一天不工作就全身不自在的管延安面前,竟然成了比海底作业还难的事情。

毕竟我是在工地干活,不是靠说来营生的,只要我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踏实专注就好。

在管延安看来,外界对他颂扬的“绝技”,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他只是在做一件普通的事。

这个工作其实也并不想大家说的那样水道渠成、一帆风顺,在建设港珠澳大桥时,对E15沉管的安装,让他刻骨铭心。

在安装E15沉管时,突然发生了不可预知的故障,必须马上进入半浮在海水中的沉管内进行维修,这次的故障并没有那么容易排除。

E15沉管反反复复经历6个月之久,才得以成功安装,在按时完成工期就是命令的情况下,管延安和工友们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

为保证安装质量,只能一次次将带着沉管返航处理、再安装、再返航、再安装……管延安也一次次进入海底,完成排查、安装的各项工序,有时候连饭也顾上不吃。

在完成安装的那一刻,管延安和大家抱在一起欢呼雀跃,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所有的辛苦在这一瞬间被成功的喜悦冲散,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要保持不断地学习。”管延安说。

在2018年圆满完成港珠澳大桥工程后,管延安回到青岛,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他知道他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公司这个大家庭对他的支持,更不离开师傅对他的教诲。

如今他也是别人的师傅 ,成为“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都传授给徒弟,让他的技术和心得永远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为中国制造、国家工程出一把力。

管延安也没有躺在功劳薄上止步不前,他带领团队,不断钻研新方向,取得19项专利,他和团队曾经花3万元科研经费自创一项科研技术,不仅为国家争得荣誉,还为国家节省出200多万的国外设备引进资金。

他为了国家事业的发展,常年奔波在外,不能陪伴妻子和儿子。尤其在港珠澳大桥施工期,因为工期特别紧张,管延安经常数月不能回家,在五 年的建设过程中,管延安只陪家人过过一次新年

因为不能和妻儿时常见面,照顾他们的生活,管延安一直心怀愧疚。

儿子经常给他打电话:

爸爸快回来吧,咱们好久都没有见面了。

每次听到孩子思念的话语,管延安心里都不是滋味,但为大家舍小家,为了国家的荣誉,管延安将这份牵挂深深埋在自己的心里,化成赶工期的动力。

今年42岁的管延安,已到不惑之年,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记者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

我的心愿就是开着车到香港去,从海底隧道转一圈,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对每一节管道、第一个螺丝都有了感情,到时候就跟孙子说,这可是爷爷奋斗过的地方。

管延安简单的心愿,却折射出他追求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实,中国每个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师傅的付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学历,但他们却像是一颗颗亮光的螺丝钉,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管延安以一把扳手,以匠人之心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舞台,他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当代中国需要更多像管延安这样拥有工匠精神的人,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向大国工匠之路,为国家强大、人民安康在全国各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END-

参考资料:

  1. 《大国工匠: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60万颗螺丝零失误》
  2. 《管延安:“超级工程”走出的“大国工匠”》

作者:苏墨香

编辑:青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啃完父母啃妹妹,读博士9年都未毕业的李明亮,到底怎么样了?

涂磊为何突然“消失”,深扒他做的那些事,就都明白了

上一篇:沈阳清洁设备厂房钢结构设计 下一篇:电风扇用久了里面转不动怎么处理|为什么风扇转着转着就不动了
最新资讯